2018年4月,笔者参加了中美医学交流项目,前往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KUMC)进行为期3个月交流访问。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是一个集医疗教育、医学研究、患者护理和社区服务于一身的医学中心,由医学院、护理学院和医疗卫生学院组成。通过短暂的学习、观摩,笔者了解到了美国医疗体系、就医模式、保险制度、医学生培养与医院文化等,在此分享。
美国的医疗体系
在美国,除了急诊,其他的就诊都是采用分级诊疗和预约就诊制度。初次就诊的患者一般是联系家庭医生或预约社区医院,简单的疾病在基层处理;如疾病复杂,会预约专科医生;如专科医生解决不了,会预约到大医院继续诊治。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直接由门诊护士安排术前检查,麻醉科医生会诊评估手术风险。术前一天住院,术前 1小时进入术前准备室,做相关准备,如麻醉师、主刀医生及护理人员 的谈话签字等;接下来完成硬膜外麻醉,用于术后的镇痛。一般来讲每个科室的手术间都是固定的,科室的巡台护士也是固定的,但是台上护士并不固定。这里术前消毒由巡台护士完成,不同于国内由医生完成。术前准备完成后进入手术阶段,术后患者送入 ICU监护,家属可以进入病房陪护患者,这点也不同于国内的ICU。如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转入普通病房治疗。
美国的医院包括由政府管理的服务退伍军人的医院、盈利资金用于医院发展的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盈利资金给股东分红的私立营利性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美国大部分的医院为私立非营利性质,这类医院由州政府授权组织成立理事会,理事会任命合适的人为院长,院长管理除医生以外的其他相关人员,如护理人员、药剂师、物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为保障医生的利益,医生由一个类似医院与医生之间的中介组织进行管理,类似于国内的工会。
从医保角度看,美国主要有三类人群:
一是由政府保障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大于65岁)、退伍军人和贫困人群;二是工薪阶层(青壮年),根据每月的工资水平,按比例向自行选择的保险公司交付保险费用;三是无保险人群,就诊费用全部由个人支付。
科室一天的生活
早晨7:00进行查房,查房人员有主治医师、助理医生和观摩的学生;住院医师会在主治医师查房前进行查房;7:30 进入手术室进行一天手术工作的前期准备。笔者所在的妇科肿瘤科,病房里都是术后患者,相对于普通妇科病房的患者,疾病较重,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所以查房更仔细。例如,患者术后留置引流管,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位置,术后的排气、排便情况,腹部切口情况,术后的体温等。
如发现异常,主治医师提出诊治方案,助理医生按上级医师意见,修改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在这里,医院共享所有的病房、病床,不像国内医院,每个科室都是固定、专有的床位;病房以单元(Unit)命名,各个科室的患者可以安排在任何一个单元,所以查房要穿梭于各个单元。这里主要应用机器人开展腹腔镜下各种妇科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这对于体型肥胖、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是个福音,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国内,这类手术还未普及。
医学生的培养
在美国,一位医学生成长要比普通专业学生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多很多。首先是普通专业理工科或文科的四年学习;之后是医学院的 4年学习,前 2年学习理论知识,后2年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期间要通过国家医师执照考试;完成 4年学习可获得医学博士(MD)学位。医学生毕业后与相应的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然后进入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妇产科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 4年时间,其他专业 3~5年不等。4 年中,住院医师要掌握基本妇产科疾病的诊治和基本手术的操作,如难度较大的机器人腹腔镜下全子宫 +双附件切除术。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根据个人意愿,如想继续专业化学习(如妇科肿瘤),需要进行 3年的专科培训,之后就可以成为一名妇科肿瘤专业的主治医师了。
科室每周举行一次肿瘤病例讨论,由住院医师做病例汇报,主治医师参与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后续管理,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医学生也会参加。这种参与式学习,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和体会。
手术室的管理
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手术室分布在两栋大楼,主楼手术间有 60个,次楼有 10余个,次楼新建的手术间更大、更新。妇科的手术间在主楼31号,手术室紧邻相关科室(术前准备室、麻醉复苏室和外科 ICU)。手术室有门禁设施,需要刷胸牌进入,非外科人员不允许入内。进入手术室后,有领取和回收手术衣的智能管理器,也是刷卡操作。领取的衣服归还后,才能领取新的手术衣,以防止手术衣的遗失。每个手术间基本是各科室的专属手术间,存放着所属科室手术需要的基本器械,方便拿取。
此稿系赤峰市医院妇科刘震医生撰写的交流见闻,刊载于《中国卫生人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