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有许多奇迹,人比所有奇迹更神奇。”
这是一个科室间接力救治的故事,这是一个“奇迹”发生的故事。
彼时,他是一个溺水后,经心肺复苏抢救,合并重症感染、深度昏迷的病人;此时,他是笑着对我说“大夫,我走了昂!”的一位归心似箭的父亲。这生与死之间,我清楚地知道,是我们又一次从死神手里抢下了生命,他能恢复得这么“完好如初”,真的给了家属和每一个参与诊疗的医务人员惊喜!我有时会想,如果意愿足够强大,大家齐心协力,是不是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第一次听说这个病人是在周一早交班的时候,那时我在ICU轮转,听着一起轮转的规培医生在七嘴八舌地讨论,我在一旁听着,脑中整理了几个关键词:“年轻”、“溺水”、“严重肺部感染”,其中最关键的是“使用了ECMO”。“唉。”我心里想着:“这不就是九死一生了吗?!”。
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它的核心部分是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脏),可以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为危重症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主任查房的时候说:“我们上ECMO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病人争取时间,尽快找到致病菌,以求最短的时间能对症用药,同时给患者遭到重大打击的心肺以恢复的时间。”在这例患者之前,我院ICU已经接诊了十余例ECMO的病人,这次的溺水病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就叫他“小华”吧,我是持悲观态度的。
和预料中的一样,每天查房都没有好消息,外送基因检查提示小华合并了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同时血培养又是另外一种山羊葡萄球菌的感染,肾功也到了上床旁血液滤过的地步,肝功也有损伤,神智方面没有丝毫恢复,始终处于深昏迷状态......总之——他身体的各个系统情况都不容乐观。我总是感觉明天来上班,那张床就会空出来。每天主任在那间房门口查房时间最长,最仔细:从液体量、呼吸机参数、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到护理措施等等,事无巨细,每天都在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制定下一个治疗目标。
但小华病情变化迅速,基本每天都会出现新问题但小华在坚持着,我们也在坚持着。
后来我出科了,以为和“小华”的故事就会这样结束,没想到我们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接下来我去了全科医学科轮转,没过几天,ICU转来一个患者,听护士备床的时候说是个溺水的病人,我心想,不会是小华吧!不一会儿,一大堆人呼呼啦啦推着一张床进了病房,有ICU的大夫和护士,还有几个病人家属,看样子像是他的父亲、妻子、兄弟,怎么还跟着一个小朋友?等安排妥当的这段时间,我跟倪宁老师大致沟通了一下:“老师,我知道他,我那时候正好也在ICU......”,随后汇报了一下我了解的这个病人的大概情况,宁宁老师说“你对他病情挺了解的,这个病人就给你管吧!”,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了。
护士把小华安顿妥当之后我和老师去查看了一下他的情况,那是一张年轻的脸,因为这段时间的疾病有些消瘦,脸上也没有血色,一双眼直勾勾地往上看,一瞬不瞬,嘴张着,气管切开的地方可以看见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扯着一个缺口,那是气管瘘。接下来要和家属沟通病情,签署一下入院的一系列知情同意书,签字的时候和小华的父亲交代了一下病情和相关风险,我想这些话他在ICU的家属接待室应该已经听了很多遍,我已经忘了他当时什么表情,他只是没有二话在各种沟通上签了字,嘴里说着“谢谢,谢谢,没事,我都知道”,仿佛有个地方能接收他儿子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我只能看到他低头签字时眼角被岁月留下的深深的刻纹,这位父亲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白发人送黑发人了,他佝偻的背影和衣服上的汗渍,他还在为自己的儿子砸锅卖铁地奔波,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地心酸,但是作为医者,又不能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没过一会儿,来送小华的家属都需要离开病房了,像他这种重病人,只能留两个家属陪护,我听到走廊里有小男孩的很大的哭声,从病房,到路过我们办公室门口,到出了病区大门,由近到远,直至再也听不见。护士说,这是小华的儿子,才八岁,太可怜了。我突然涌出一种冲动!我看着老师的眼睛,郑重地说:“老师,我想治好他!”,我老师说:“我也想。”,我说:“咱们一定要努力!一定不要放弃!”。这样的话,我只在漫画里见过,但是当时我就是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这样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有句老话叫“尽人事,听天命”,“尽”就是要使劲儿努力,要问心无愧,不能只听天命,不能认命。
那么,“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第一天查房,他妻子跟我们说他的胳膊腿儿能不自主动了,但任我们观察了好半天,他也一动不动;第五天查房,他妻子跟我们说他小腿可以自己支起来了,偶尔嘴里可以出声音,我们在他床边围了一圈,仔细观察,他双眼直勾勾盯着天花板,一点儿也没有要动的意思,我想他也许并不想搭理我们这群穿白大褂的奇怪的人。我们还是每天坚持不懈地去逗他,跟他说话,鼓励他,让他转转眼睛抬抬腿,然而没什么效果,营养神经、对症支持的治疗还在继续……第二十一天,我们问他话,他点头说了:“嗯”,但半天也只是说了“嗯”这个字。直到有一天查房,他跟我说:“大夫,谢谢你。”,我当时开心地劈里啪啦跟他说了好多话,告诉他你真争气啊,好多人都盼着你好呢,他今天跟我说“谢谢你”,我好想哭!
从那以后小华恢复之迅速,不是以“天”来记的,是以“半天”来记的。在后续康复科的治疗下,他逐渐能坐、能走,逐渐“完好如初”。直到那天老师跟我说,准备准备给小华办出院吧,我知道我们和他的故事要告一段落了,我们把这个“九死一生”的男人从死亡线上拖回来,好好地送回了家,送回了他的父亲、妻子、儿子身旁!毕竟人在,希望就在。一个患者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还是一个家庭的寄托。
最后我也在反思自己碰到这样危重的病人有没有救治的信心,为什么一开始就抱着悲观的想法?——是因为我能力不足,所以只能束手无策。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积累临床经验,才能有底气去面对这样一个危重症患者,希望将来我也能有夺下死神镰刀的能力,向我的老师们致敬,学习!
✦ 供稿丨2020级内科 陆美彤
✦ 编辑丨李 丹
✦ 初审 | 连 坤
终审 | 邓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