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我院肝胆外科成功完成一例内镜下鼻胆管造影、取石术(ERCP)+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
2022-01-10

随着近年来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赤峰市医院副院长陈金明指出“对良性疾病损伤控制、加速康复;对恶性疾病精准切除、精准清扫”就是精准医疗的最好阐释。在此背景下,2021年底将荧光导航手术系统应用于我院肝胆外科。对于胆系结石,我们多年来坚持行同期手术治疗,尤其是对于胆管扩张不明显的胆系结石患者,此类患者由于术前检查时间长错过胆囊切除最佳手术时间、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内镜术后腹腔胀气腹腔空间小、肝十二指肠韧带水肿等原因导致胆囊切除相对困难且时间长、患者术后恢复延迟。陈金明提出,可以将荧光导航引入到此类患者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加速患者康复。于是科室专门召开讨论会,讨论此类患者荧光显影药物的给药时机、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等,术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及应对措施等,都制定了详细的预案.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 发病率为 5%~10%。临床上胆囊结石常合并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呕吐、高热、腹胀、胆绞痛、右上腹和上腹部疼痛等,严重者危及生命。手术治疗为其首选治疗方案。随着人口饮食结构的西方化以及环境因素等的共同影响,近年来胆结石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而在全部胆结石患者中胆总管结石约占 5%-29%,胆总管结石可引起胆汁、胰液引流不畅导,致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同期内镜下鼻胆管造影、取石术(ERCP)+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术式相比较于分期ERCP+LC具有成本低、住院时间短、全麻时间短等优点,但因其操作难度大,增加术中胆管损伤风险,对术者的要求较高,且同期ERCP加LC手术术中因ERCP操作导致胃肠充气、操作空间小、胆囊显露不良,加上胆囊结石患者多数合并胆囊炎,炎症的反复刺激、胆道变异以及胆囊形态异常等各种原因可导致胆囊及其周围组织解剖变异,造成了术中解剖关系显示不清,胆总管及胆囊管识别困难。而术中胆管识别困难,显著提升了术中出血、胆道损伤的风险,LC的并发症胆道损伤(BDI)及出血的发生,给医患双方带来难以承担的后果。而术中对胆道的错误识别是造成医源性BDI和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术中如何辨别胆囊管及胆总管成为手术关键。

吲哚菁绿作为一种水溶性染料,因其具有能被肝脏选择性摄取后经胆汁排泄,并与胆汁中黏蛋白成分结合后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呈现绿色荧光的特性,为胆管结构的荧光可视化提供了可能。

2021年12月29日,我科收治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年女性患者。患者于20天前出现腹痛、腹胀并于当地医院反复对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后诊断为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CT提示胆管无明显扩张。按照预定计划,我们于2021年12月31日由肝胆外科主任刘中华、副主任医师李乐、内镜室副主任医师王志永及麻醉科的医护人员为患者行“同期ERCP+LC”。术中先采取俯卧位行ERCP、内镜下胆管切开取石后放置鼻胆管,然后变换仰卧位后行LC术,LC术中通过留置的鼻胆管注入ICG荧光显影剂。这时我们通过荧光转化显示模式就可以清晰地从监视器上看到胆总管及胆囊管立即显影为绿色,为手术提供了精准的导航作用,达到快速、安全完成手术的目的。

术后我们采取加速康复外科方案早期进食、早期活动、早期拔除鼻胆管,术后第5天患者恢复顺利出院。

该技术通过对胆总管及胆囊管的显影,使胆总管及胆囊管的术中解剖达到清晰识别目的。目前我们已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困难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多次腹部手术史再次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同期“三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等复杂胆道手术中,为术中快速定位肝外胆管结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胆管损伤风险、观察是否存在胆漏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患者提高了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 供稿丨肝胆外科 李乐

✦ 编辑丨李丹

✦ 审核 | 邓新颖 党办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