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我院举办的第五次“萌芽”显微外科培训班,通过十余天的学习,对显微外科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基本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显微外科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微小血管吻合术的基本操作技巧,现把我的心得体会报告一下。
一是通过和其他专业的老师们在一起学习,学习气氛既严肃又活泼,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既加深了友谊结识了不少“新同学”,也拓展了视野。
二是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自1921年Nylen首先使用手术显微镜为耳硬化的病人施行内耳手术开始,1960年,Jacobson在显微镜下进行了小血管的吻合并获得成功。1963年,上海第六医院的陈中伟教授完成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1966年,杨东岳教授完成断指再植手术和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很明显,在显微外科技术发展方面,我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显微外科技术更加飞速发展,更先进的3D显微镜的诞生,更精密的显微器械的研发以及借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来完成的超显微外科技术,强有力地推动了此项技术的纵深发展。目前显微外科技术已经渗透到外科手术的很多领域,微创化、精细化的手术理念更是当今的主流。我院口腔科门诊于去年引进了落地式口腔显微镜,开展了显微根管治疗技术。在临床中,我们突出微创化精细化理念,很多外科操作,包括根管治疗、复杂智齿拔除、口腔修复牙体预备、口腔种植、膜龈手术等都要在头戴式头灯放大镜下完成,就我本人而言,我已经离不开头灯放大镜了,它已然成为了我的另一双“眼睛”。我院的显微外科实验室建于2020年,在我国东北地区还没有此类以外科显微技术及解剖研究培训为背景的实验室,其先进的试验设备和管理理念,优越的教学环境,强大的教学团队,助推着实验室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我院于2019年5月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后,显微外科技术一定能够为我院乃至自治区的显微外科技术插上腾飞的翅膀,带来巨大的进步。
三是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懂得要想掌握显微外科技术,一要“静”,二要“稳”,三要“实”,四要“勤”。“静”就是要磨练沉着冷静的性格,耐得住寂寞的秉性。操作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心境才行,这方面像我们几位“老大哥”可能会有更大的优势。“稳”就是要求手要不发抖,身体要抗得住。操作前休息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不能做剧烈运动,要深吸气,要让身心放松,关键的操作时要屏气凝神,就像射击打靶,要有那种“有意识瞄准,无意识激发”的状态。要调整好坐姿和显微镜目镜的位置,不至于一下午操作下来“坐得腰生疼,看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的感觉。“实”就是功底要扎实,一定要有娴熟的外科操作基础,才能在显微镜下得心应手,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千世界”到“小千世界”,从“粗放”到“精细”,其实每一步操作都类似于我们平时操作的手法,只不过更微观、更精细,操作的幅度更小了而已。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技巧,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手法,多多观察,多多请教,多加练习,逐渐就会越发熟练,一定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再有就是勤奋,这是一种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有的精神,就不必多说了。
四是我本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了显微外科技术,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微创化精细化的服务理念,可能我今后的临床中不一定有机会去吻合一根血管或神经,但这种工作作风和服务理念会伴随我终身,会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这次的学习收获是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就是我参加本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再次感谢医院搭建这么好的平台为我们提高技术本领。感谢以刘源主任为首的各位专家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一起参加学习的同学们的热情帮助,我坚信,通过这次学习后我要把微创化、精细化的操作理念带到工作中,并传递给每一位同事,并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萌芽”学习中来,不断完善自己,为患者提供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为科室和医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祝我院的“萌芽”显微外科技术学习班越办越好。
第五期学习班学员 那日苏
✦ 编辑丨宣传科